基层动态
基层动态
编者按:3月底4月初,中央电视台连日多次播发了西藏墨竹工卡县山体滑坡救援情况。农工党员、南京市援藏医疗专家、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钱胜华正是亲赴救援现场的医疗专家之一(此前,该院农工党支部刘子君、殷惠蓉已援藏归来)。下文是他撰文记载的自己在救援关键10小时中的一段亲身经历和体会。文章生动详实、感人至深。钱胜华同志值得我们学习。
南京援藏医生的3月29日
——我在墨竹工卡县山体滑坡救灾前线的10小时
钱胜华
作为一名普通的援藏医生,3月初我来到美丽的雪域高原,冬日将尽,料峭寒风里涌动着盎然的生机和春的期盼,我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在墨竹工卡展开全新的工作。3月29日,一场山体滑坡灾难突如其来,灾情就是命令,医护更是战场……
出发,险情在前!
3月29日上午10点,我正在墨竹工卡县医院上班,县医院贡嘎院长突然接到了电话,让医院医护人员立刻组织医疗队,以最快速度赶到扎西岗乡斯布村普朗沟。由于事情紧急,大家来不及问清楚情况,就带上急救箱、急救药品、担架、氧气瓶等多种急救物品坐上汽车,直奔出事地点。
路上大家了解到,凌晨6时许,位于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普朗沟泽日山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塌方长3公里,塌方量200余万方。
汽车开了约一个小时,终于到达扎西岗乡斯布村普朗沟。下车后,抬头一看,才发现情况非常严重,好像整个山头都掉下来一样,而整个山沟被山石堆满,并且高高隆起,山上还在不停地掉下土石方。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有人被掩埋在山石之下。灾情就是命令!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顾不了许多,立刻背上药品、抬上二三十斤的担架、带上氧气瓶就往山上爬。
前线,与天战斗!
我们从南京到达墨竹工卡县仅22天,高原反应让我们稍微走得快一点就感到气喘,更没有在当地爬过山。但当时没有多想,只一个念头:上山,救人!后来才了解到整座山海拔大约5000米,氧气浓度只有平原的40-50%,气温仅3℃左右。
爬过大约两公里左右没有路的山坡,到达救援地点,每个人都是一身大汗。高原刺眼的太阳直射在皮肤上,晒得人脸部发疼。原本干燥起皮的皮肤被带着咸味的汗水浸湿,高山上一阵阵强劲的大风刮过,脸上原本刺痛的皮肤更疼了,被汗浸湿的我们又感到寒冷刺骨。
一刻也不敢放松,我们找了一方较为安全的空地,整理出一块平坦的地面,放置好担架、急救箱、急救药品、氧气瓶等,为救治伤员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时刻待命。
坚持,守望生机!
松动的山体不断有落石滚下来。指挥部在山顶、山腰间设置了观察哨,白天通过观察,晚间通过观听等措施来避免发生次生灾难对救援人员产生威胁。期间多次传来紧急疏散警报,每逢警报响起,所有救援人员都拼命往山上跑,远离危险区域,每当警报解除,救援行动又马上恢复。
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内心在期盼:你们一定要坚持住!哪怕一线生机,我们也不抛弃不放弃!一部生命探测仪需要两名救援人员合作,其中一人手执探测结果显示端,另一人需要双手提起长方体状的探测器,紧贴堆积物搜寻信息。“无生命迹象”、“无生命迹象”……几乎每探测一处,都会报出这样令人沮丧的结果。现场搜救人员面面相对、无语凝噎,但依然一米一米地挪动位置,持续搜寻着。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出现幸存者的可能性在不断地减少,但大家没有停止努力,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一刻不停地在奋力工作,期间不断有大型救援设备赶到现场加入救援。
高山地区的救援行动不同于平原,高海拔地区的缺氧使人难以正常呼吸,短时间的体力劳动后就会出现疲劳、心慌等身体反应。高原上的天气一日多变,温差很大,因为是紧急行动,大多数救援队员没来得及作好必要防护,很多人到了晚上就出现因为缺氧和寒冷导致的头晕、眼前发黑、寒战等症状,不得不送到救治点。医疗队的工作重点,不仅是为救治伤员做好准备,还要随时为救援行动中受伤的救援人员服务。我们帮他们量血压,测血氧饱和度,尽量解除他们由于缺氧、寒冷、劳累所导致的反应,以便他们更好地投入战斗。
下山,另一份坚守!
夜幕降临,消防指挥灯把现场照亮,挖掘机人停机器不停,换班下来的人们挤在山坡上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一会儿,其他救援人员仍在不停地奋战,希望能发现幸存者。
崎岖狭窄的山路不仅限制了大型机械的调运与有效开展,也限制了必要给养的运送。由于事发突然,援藏医生们都没有带御寒衣物,也没有带食物和饮用水。缺少饮水食物,大家一整天只吃了半块方便面;没有御寒衣物,大家想尽办法保持体温——围坐着互相取暖,把塑料袋裹在膝盖上,甚至用来处理尸体的布单也拿来披在身上保暖。
虽然我们强烈要求留下来与当地同志共同战斗,但到了晚上8点多,县医院贡嘎院长还是要求我们三位南京援藏医生下山回医院。下山后,还有太多的责任在身。晚上9点多我们回到医院,立即给山上的同志准备御寒衣物、棉被、氧气、食物和饮用热水等生活用品,并安排送上山以解决同志们的燃眉之急。再准备第二天主持县医院病人查房事务……
明天还要继续战斗,我期待奇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