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闻
重要新闻
农工党党员许植之
被授予“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正式颁布12周年,继续弘扬白求恩精神,中国医师协会决定从2011开始,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医师协会医师节”。
为庆祝首届医师协会医师节,并结合江苏省卫生厅开展的争先创优和全省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江苏省医师协会决定授予45名优秀医师“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其中,农工党党员,原南京市儿童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许植之被授予“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
(杨帆)
转:江苏省卫生厅报道《杏林潜心抒大爱 大医精诚写神奇—“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许植之事迹选》
“我是儿科大夫,就要对儿童健康负责”
——记南京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许植之医师
“我是一名儿科大夫,就是要对儿童健康负责。”为了这一承诺,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许植之医生为之奋斗了一生。
1946年许植之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进入了当时南京的教会医院马利医院(现在的南京鼓楼医院)。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有不少同学选择到海外发展,可许植之为了报效祖国,她毅然选择留下。为了她钟爱的小儿医学,一干就是60余年。她以自己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创造了许多生命的奇迹。
1952年10月,这位不满30岁的女子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在教会办的圣心儿童院原址上兴建一所儿童专科医院。解放初期的南京,传染病盛行,儿童死亡率极高,建一所儿童医院对于这座百废待兴的城市是迫在眉睫。可是当时国家资金非常短缺,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筹建工作面临诸多难题。许植之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她和筹备组的同志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用一年半时间终于建成了我省第一所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最难度过的就是夏天,新生儿的体温会随着室温的提升而升高。当时别说是空调,在物资匮乏的1950年代,就是想买一台电风扇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许植之写申请,打报告,筹资金,想尽办法,终于为医院买来了一台电风扇。可这对于高温还是杯水车薪。她想到了用冰块降温,她亲自跑大街走小巷,联系一家家的制冰厂,将冰块运到了医院,她带领着医务人员用冰水拖地,降低室温。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淋湿了她的头发,她都舍不得靠近冰块帮自己降降温。多年超强负荷的劳动,让这位女医生年纪轻轻就落下了脊椎的病痛。
医疗工作中,她要求自己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准确无误。有一次,一位新入院的重症患儿出现了呼吸暂停的症状,时间紧迫,等不及为孩子进行气管插管了,许植之立刻为孩子进行了口对口呼吸,二十分钟过去了,孩子还没任何反应,孩子的父母都觉得没有希望了,可她依然坚持抢救,终于孩子自主呼吸出现了,大家欢呼了起来,小患儿得救了。
那时候的新生儿病区没有先进设备,医生护士工作量巨大,医生几乎每隔几分钟就要观察一次小病人,为了照顾好这些幼小的生命,许植之吃住在病区,她的生活中没有节假日这个概念,更是无暇照顾老迈的父母和一双年幼的儿女。一个隆冬节日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许植之刚回到家中,准备吃饭,窗外传来一阵阵的“许主任”急呼声,许植之丢下饭碗,直往医院奔去。老母亲看到桌上还没有动的饭菜,只能摇头,幼女看到妈妈离去,失望地大哭。妈妈在节日也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许植之医生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那些生病的患儿。多年以后提及这些,许植之总是很愧疚地说自己对一双儿女亏欠太多了。她知道有更多的小病人需要她的照顾,她只能把对儿女们的爱藏在心的深处。
通过临床接触和对医学前沿的不断学习让许植之领悟到儿科学均衡发展的必要。50年代末期,她选派2名年轻男医师进修学习小儿外科,学成回来创建了小儿外科。经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小儿外科已发展到涵盖了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新生儿外科、泌尿外科、烧伤整形科等六个专科,成为江省重点临床专科。在1980年代初,她借参观日本的机会汲取先进的医疗经验,回国后建立了我省第一个新生儿监护室,成功地抢救了濒临死亡的新生儿,使新生儿病死率由1984年的12%下降至2010年的0.4%。这些数据背后凝聚了许植之多少的辛劳!
有人曾经说,许植之的生活太单调、太枯燥,生活中只有工作,而她笑说自己有许多爱好,爱生命、爱那一个个幼小生命,用自己的双手从阎王爷那夺回属于他们的幸福。
从医60余年的时间里,许植之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撰写编著几十部,荣获省、市科技奖40余项。党和政府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省及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凭着良心和尊严行使我的职业,我首先考虑到的是病人的安全。”许植之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誓言,为年轻一代儿科医生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