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基层动态

走近陈绍良
日期:2005-07-26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走 近 陈 绍 良

庄亚非

  初访陈绍良是在他的办公室里。此前,早就耳闻这位“光环”耀眼的功臣,心中充满羡慕和钦佩。此刻,虽因刚刚指导完手术略显些疲惫,但落座案前的他,还是那样神采奕奕,英俊且青春勃发的笑容里,透出的是睿智和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累累硕果写就着他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人生足迹

  面对南京市政府刚刚颁发的2005年“南京市十大科技功臣”的奖牌,陈绍良既感到莫大的欣慰,更感到这是“高海拔”的起点和“泰山般”的重任。他说他并不轻松。陈绍良1990年获心血管专业硕士学位后,于1994年公派赴日本研修心血管介入技术三年,1997年婉拒了国外的高薪之请,毅然踏上报国征程。1998年始,他先后担任南京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介入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这几年,他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和研究工作,多次赴欧美国家参加学术交流。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TCA术、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切割球囊联合放射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冠脉内超声引导下切割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静脉包被支架的应用研究以及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经皮冠脉内化学消蚀术、主动脉夹层的带膜支架修复术等等先进技术的研究,有的成果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多次成功举办了国际性学术会议,陈绍良的介入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正是在这些领域的刻苦钻研,陈绍良在国内、美国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获得江苏省、南京市政府科技一、二、三等奖。天道酬勤,陈绍良劳心耗神孜孜追求的点滴心血换来了他应得的多项荣誉──“全国卫生行业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拔尖人才”、“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南京市科技功臣”等等。

  作为南京医科大学教授、硕导,陈绍良还承担着教学指导任务。他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的已读博士,有的已成果迭出。近期,陈绍良正带着他的心内科“科研班子”和研究生们为完成多项全国、省、市重大科研课题而奋力拼搏着。

  他不仅是科研与从医的高才,还是开拓与管理的帅才,他以自己的才智和人格魅力带着他那支高素质的队伍

  很多人都知道,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科在医院、在全省全市及至全国都是有名气的特色科,全国、全省各地的患者常常慕名而来。作为心脏内科主任的陈绍良自然成了业内人士和患者关注的焦点人物。这几年的实践已证明他是一位精技术、善管理、敢创新的领军之才。

  说起来也就是一、二次偶尔的机会,让医院领导和同志们发现了陈绍良的非同寻常之处。那是在省厅领导来医院检查重点科室和一次中层干部培训演讲时,陈绍良作了简短而精彩的发言。他精深的知识、宽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超前的意识、创新的思路以及充满哲理和感染力的演讲博得了在场人员的掌声和赞叹。一位医生听后感慨万分:“难得的人才!从未感到过这么清新和充满希望,要是医院再多几个陈绍良,就更有发展了。”

  陈绍良非常重视他的人才梯队。他以学历论但不唯学历论,重在考察人才的潜质和发展。2002至2005年间他选派科内8名骨干医护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新出坡、印度等国进修学习;几年里,分别派了十多名心内科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出席国外学术交流会。

  陈绍良说:“培养人才我不惜代价。如果有一天有人超过我了,那也是一种成功,我有这个胸怀接受它。不过我要不断做到超越自己,始终做个领头羊。”在他的带领下,心内科的科研学术氛围甚浓。谁要是在世界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或是取得科研成果,将会得到奖励和重用。因此,心内科没有闲人,医护人员最大的感觉是时间不够用。陈绍良总是一丝不苟地与同事一起制定各种医疗方案,在控制室里指导着复杂的手术过程。他身体力行地培养着每一个青年医生。

  作为心内科行政主任,陈绍良需要花费一定精力去做好管理协调工作。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医护人员的日常安排他放手并依靠行政副主任们的分工负责。遇有较大矛盾时,他从不回避,召集有关主任、护长了解情况,集体研制解决办法。陈绍良说,公正、公平、有利于工作、科研和团结是他处理问题的首要原则。心内科没有大锅饭,只有激励机制。他不允许任何人搬弄是非。在奖金分配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向一线医护人员倾斜,科室负责人必须退让在后。心内科马副主任不无感慨:“陈主任是我们的榜样,大家服他!”长期以来,心内科总是洋溢着团结向上、勤业敬业、良性竞争的合作氛围。全科被评为“省巾帼示范岗”、“省青年文明号”、“市标兵示范单位”。

  陈绍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在开拓医疗市场方面也独树一帜。他经常研究地图,他说技术无地界,他要占领市场份额。近7年里,心内科通过医院协调,在苏、皖、浙等省市开设了10个医疗分中心,每周定期派骨干医生前往会诊。这样既为医院赢得效益,为医院作了推广和宣传,也为贫穷医院提供了帮助。在内部增效上,他率先在医院创设了“专科一体化”模式,把病房医治与门诊收治随访一致性管理起来,信息互通、人员互流、效益共享。去年心内科的这一经验在全院得到了推广。正因为心内科是医院的“支柱”科室,自然也成了医院最主要的效益来源。

  他胸臆间燃烧的是“我与患者心连心”的感情之火,他为千余名心病患者解除了大病痛苦,无一失误

  陈绍良的名气很大,以至于请他就诊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络绎不绝。从医学角度看,心脏病特别是心脏疑难病的治疗风险极大、代价较高,除了以高超的医术作保证外,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爱心、责任心更不可少。陈绍良总是与患者“以德换心”,让每一位患者慕名来、满意归。南京患者贾学良是一位大面积心梗患者,他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陈主任多次为我复诊,选择了既能治好病又能省费用的最佳医疗方案……,最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为了谢他,我多次厚礼相送,都被谢绝,他连一顿谢宴也不肯光临。陈主任对我重复最多的是:‘医患是一家,自家人病好了,不就是我们最大的愉快吗’。”其实,陈绍良拒收“红包”已不计其数,这在医院上下早传为佳话。

  由于现在全社会医疗市场环境欠佳,导致很多医患纠纷频发。陈绍良严格要求全科医护人员,把“病人利益永远第一”的理念深烙在大家的心里。在处理各种纠纷中始终坚持“病人利益最大化”。他说,苦了医院也别苦了病人。

  陈绍良经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对放射线的伤害他似乎从未“在意”。多少次适逢双休日,却因患者急诊的需要,主动为病人作急诊PTCA术等。他心里装的都是病人,却很少装着他自己: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他连一次家长会都没去过。有一年元旦,女儿再三要求“爸爸去一次吧”,结果又因作急诊PTCA术,把答应女儿的家长会给“黄”了。他对家庭的照料太少了,他常感到愧对妻子和女儿。但他无怨无悔,工作永远是他的第一。

  “我热爱我的祖国,我要把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化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陈绍良2002年加入农工民主党,2003年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这就意味着一位学者型、业务型的临床医生和管理者从此也走出了病房,走进了政治,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对此,陈绍良充满热情。

  1994年至1997年的三、四年间,陈绍良工作、学习、生活在日本。异域文化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拳拳报国之心。日本同行用对中国社会的种种曲解来说服他,留他在日本发展。但陈绍良都用祖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事实告诉日本人,“我要为我的国家和人民服务!”

  加入民主党派和成为省政协委员后,陈绍良把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为已任。他在省政协会上提出的“关于尽快整顿医院医疗秩序的建议”得到了省、市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派员来医院落实保障措施。对他提出的“关于规范广告市场,打击虚假广告的建议”,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员到《扬子晚报》社现场办公,当场整治,并出台了相关规定。

  作为农工党员,他从组织的各项安排和组织生活中了解到更多的社情民意,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陈绍良倍感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在一次市卫生局会议上,农工党南京市委主委黄煌走下主席台专门看望了他,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说, 组织给了我信任,我要更加努力,把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完成的更加出色!

  古人云:“四十不惑”。已过“不惑”的陈绍良面对人生漫漫路,他信心十足,他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他要和他的同仁们不断进取,把“守护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

  本稿已经领导审批,并经陈绍良本人同意发稿。

  作者:庄亚非     农工党南京市委宣调处副处长

  联系电话:(025)86081430  13022504259  8319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