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
民主党派参政经济问题的视角探讨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重大问题一样,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如何不断地、高水平地谋划、驾驭、处理经济问题,历来是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十分注重、认真履行的重要职责。作为参政党的我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共一样,历来也十分注重对我国经济问题的参政工作,并为之做出过很多、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自豪地认为,我国经济正于良性的、高速澎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世界经济地位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水平虽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还较小, 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源性问题还有待破解,经济运行和经济运行监管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所有这一切,都给参政党参政经济提振了信心且加重了责任。
民主党派参政经济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经济管理问题,当然也包括民主党派自身为经济服务的问题。为了不断提升参政经济的水平和绩效,民主党派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着力改进和提高的方面也很多,笔者认为,作为国家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找准参政经济问题的视角尤显重要和必要。本文现就这一命题作如下探讨和阐述,供参考。
要多关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问题的研究。历史史实表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生产效率低下一直是个大问题 ,它严重困扰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们也发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即不受控制的“市场经济”理论),已经产生了市场社会化、过渡消费、公共事业市场化等过渡市场化现象,独联体是这样,东欧是这样,在我国的情形也是这样,它同样严重危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民主党派参政经济的重要视角应该是:积极探索用来指导并解决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的经济学理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更应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积极探索政府仍然需要强有力坚持政府主导管理的领域、以及需要逐步退出的模式和进程。
要多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问题的研究。我国现阶段且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因此,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研究 ,是民主党派参政经济的又一重要视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大特征是经济不发达,农村经济尤其不发达。面对“不发达”的现实,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应该是多办“雪中送炭”的事,少办、缓办或不办“锦上添花”的事,更不允许办诸如“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之类劳民伤财的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大特征是公平正义的欠缺。面对“欠缺”的现实,与之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方式就应该是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大力缩小贫富差距,大力实施“普惠”分配原则,让全体人民都能适时地共享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
要多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大政方针制定和相关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跨越。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执政党功不可没,参政党也贡献多多。然而人类在进步,历史在发展,面对阻碍我国经济发展自身仍然存在着的若干深层次问题,面对先进和落后并存的严峻现实,面对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参政党要做到高水平地参政经济,就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宏观入手,多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大政方针制定和相关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我们既要持续关注诸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转型”等已经取得共识问题的深入研究,也要对诸如“土地财政问题”、“住房保障模式、保障覆盖面及保障力度和进度问题”、“城市建设规模、档次及速度问题”等目前尚存争议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对于那些战略和策略、政策和制度的不协调、不配套,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于奉行“字眼策略”、“字眼制度”、热衷于“打马虎眼”的执政、行政部门,要敢于提出问题、揭示真相,要敢于吐真言、献良策。
要多关注事关民生的经济问题的研究。经济对国家来说是命脉,对百姓来说是日子。我们的发展完全是为了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富裕幸福。因此,参政经济问题时不但要多关注事关“国计”、还必须多关注事关“民生”经济问题的研究。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前期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当前在我国,尤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相当突出的位置。如今讲民生,已经是大红大热,然而扫描中央一些政府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在民生理念、概念及实际表现等诸多重要方面 ,实在是令人忧心忡忡、令人民群众很不满意。我们以为,参政当前事关民生的经济问题 ,至少应该注重下述两个方面:
其一,要准确定位事关民生的经济问题。“努力扩大就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保持房地产价格合理和稳定,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民生重点,保民生作为现阶段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目标”,这些发端于我国高层的民生理念清晰,民生意识强烈,这是真正的民生观。参政党参政事关民生的经济问题,不但要时刻关心、倾注对上述这些事关民生核心内涵问题的政策走向和宏观调控力度的跟踪研究,也要对干扰正确民生观的的“伪民生”(如:民生观念模糊、民生做法含糊;如:蓄意曲解民生,借助“民生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大搞超前基础设施投资、大搞城市拆迁改造,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进行揭露和批评。
其二,要严格考量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效果。我们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解决民生问题,不但要顾及百姓的长远利益,也必须顾及百姓当前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是广大群众眼前最迫切、最急需且是不含水分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实惠”。然而不足的是:当前有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存在着颇多避实就虚、说大做小、只说不做、甚至是说乱说乱做的现象,致使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南辕北辙。
比如,近年来政府对药品进行了数十次价格调整,意在让患者买到价廉物美的药。然而现实生活中,广大百姓最关心的廉价药或低价常用药、特效药,仍然是药厂不生产(或改头换面重新定价上市)、药店买不到、医院开不到,往往是一上降价目录就“失踪”。面对如此的“空口说白话”,政府还能容忍久做不治吗?
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名为拆危拆旧改造,实际上却大搞“偏远安置”、“先拆后建”、“圈地套钱”,以牺牲被拆迁百姓的利益和社会稳定和谐来换取地区发展的成本或自身政绩。这种拆迁,表面上拆出了高楼、拆出了美景,然而却拆出了民怨、拆走了民心,这能叫造福于民吗?
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目的或利益,往往与中央提出的整体协调发展目标存在错位、博奕现象。例如中央提出城市发展应当遵循公交优先原则,地方政府却乐于推动“私家车经济”;中央要求严格控制房价,地方政府受制于“土地财政”,落实起来“软绵绵、皮沓沓”,产生着很强的“抗药性”。这种作为,能称得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吗?
要多关注经济运行过程质量问题的研究。经济运行过程质量是对相关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大政方针和相关制度本身适时性、正确性、前瞻性的验证,也是对其执行力的执行效果的验证。若决策有误或有偏,若执行不力或执行有偏,都会对经济运行过程质量产生影响,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严重时还会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因此,多关注经济运行过程质量问题的研究 ,以敏锐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找准问题,以诚恳的态度和有说服力的分析及时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既是民主党派参政经济的重要视角,也是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方面。
比如制止“浪费”问题。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漫延和扩展,我国适时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今后的数年内,政府已经并将不断投入巨资,进行空前的、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这是党和政府“保稳定、促发展、重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无比英明之举。政府投钱很重要,但用好这笔钱更重要。鉴于有些地方政府出现的“浪费”苗头(例如某县的原市民文化中心的惠民工程建成了政府的豪华办公大楼;某市建豪华天桥一座造价竞高达700万;某市为应付达标检查花上数十万元建个公厕;例如花上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亿建成却很少使用的喷泉、人造瀑布、水幕电影、桥头公园等工程;例如政府机关大楼的豪华建设和过度装修;例如城市同一道路的频繁改建、扩建……)对于这类屡禁不止的巨额浪费,难道不应该引以为鉴、严加禁止吗?
比如遏制“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问题。历史经验告戒人们:一个贫富差距悬殊、投机心态极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这种民族构成的社会迟早是会出大问题的。具有上亿股民及涉股家庭的当今中国,无法实现以股票分红为投资收益主体的愿望,转而以“炒”为手段,以投机取代投资。于是乎,散户在炒,机构在炒,上市公司不思主业也热衷在炒;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股评机构和“股评家”们,整日都在公开地为“炒”而献策,为“炒”在推波助澜。对于这种“炒坏了人们心情”、“炒坏了社会风气”、“炒坏了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恶劣倾向,执政者和参政者能长期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难道不应该从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健立、运行监管等重要方面,进行深刻反思并实时采取果断和根本性举措有效地加以遏制和扭转吗?
(耿兆麟 )